📣📣新企劃:#正念心QA 🎉🎉
學習正念的過程中,我們總是會浮現很多疑問,就像小編最一開始學的時候,也對很多名詞、概念一頭霧水。
因此,小編與振興老師一起整理了過去許多學員常問的問題,振興老師親自解答,回答大家的疑問!
歡迎大家,若有正念相關的疑問,都可以私訊粉專給我們,讓振興老師親自幫您解答疑問唷!
以下是今天的 QA 第一問:正念與冥想、靜觀、內觀有什麼不同?
在正念教學的歷程中,很多人曾經問過我:
正念與冥想、靜觀或內觀,有什麼不同?
正念與冥想有何不同?
正念是「覺察當下正在發生的事」,可以對內覺察身體、情緒、想法,對外則是覺察人事物與環境。覺察的時候,帶著好奇、善意,還有不評判的態度。
正念培養三種能力:覺察力與專注力,還有關愛與善意(或稱為「慈愛心」)
重要的是,慢慢學習「不間斷地持續覺察」。
「持續覺察」的練習,就是正念練習,也可以稱為冥想,例如:正念呼吸、身體掃描、正念慈心、正念行走等等。冥想就是一段時間的練習,常見的冥想方法包括:靜坐冥想、引導冥想、慈悲冥想、內觀冥想、專注冥想、動態冥想、視覺化冥想等等。
透過正念練習或冥想,我們可以持續培養覺察力、專注力,還有慈愛心。
正念與靜觀有何不同?
我常常帶領的「正念減壓 MBSR」 是西方一套國際化、標準化的課程,進入華人世界之後,其中的 M 就是mindfulness。有人把 mindfulness 翻譯成正念,也有人翻譯成靜觀。
但無論是翻成什麼,MBSR 創辦人卡巴金博士曾經說過,無論把 mindfulness 翻譯成什麼,又或者是如何解釋這個詞,重點是呈現「Being」的原意,或許改成 heartfulness 能更清楚的呈現。
正念與內觀有何不同?
接著是「內觀」。
在台灣「內觀」有兩個層面的解釋,第一是葛印卡大師的「內觀中心」,許多人都簡稱為內觀。
內觀第二個意義,是現代忙碌緊湊的生活中,每個人注意都是不斷向外處理事情,解決一個接著一個的問題。所以學習將注意力由外轉而向內,覺察自己內在也稱為「內觀」。
正念與冥想都在培養兩種重要的能力:專注力與覺察力,佛法專有名詞是止與觀。這兩種能力讓我們從「無意識」的生活,到「有意識」的生活;從渾然不覺的過日子到覺醒;從「行屍走肉」到「朝聞道夕可」死。
但無論名稱是什麼?重點都是 #每天撥空持續練習,不論是固定時間、地點的練習,或者是生活與工作中的練習都很重要。如此才能讓我們從無意識的生活,慢慢地對自己生活中的一切變得更有意識。